中医学院春季“思政第一课”:朱晓峰院长引领学子探寻中医药文化中的“中国力量”

发布时间:2025-03-26 来源:中医学院

    为深化思政教育实践与中医专业教育的融合,以“仁心仁术”涵养中医文化自信,3月24日下午,学院院长朱晓峰带队赴广州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开展以“中医药的传承与文化自信”为主题的“思政第一课”教育实践活动。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国伟,总经理张永涛,第三党支部书记农根林陪同参与,学院本科实验实训中心主任程少冰,中医学院党委组织员、本科生党支部书记黄雅訸,本科生辅导员高锦以及30名中医学专业港澳台侨本科生共同参加了活动。

(师生在陈李济中药博物馆门口合影)

    

   溯源四百年中药史,感悟“南药”文化之魂

    穿越陈李济中药博物馆的长廊,同学们仿佛置身于“陈李济”创建年代。在中药博物馆里,通过讲解,同学们系统地了解到“陈李济”在岭南中药研发探索的四百余年风雨历程。馆内复原的古代药铺场景、栩栩如生的蜡壳炮制工艺模型,以及镇馆之宝“百年陈皮”,让学生直观体会到“陈李济”工匠们的智慧与匠心。一件件雕塑、一份份历史展品都让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穿梭着“陈李济”企业“蜕变成蝶”的时光。刘国伟介绍道:“‘陈李济’不仅是一个医药品牌,更是一个‘南药’文化的传承者。其‘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企业精神,正是当代医者坚守职业道德的镜鉴。”


    

    实践环节:“手工搓丸”体验

    实践环节中,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同学们亲身体验“传统工艺-手工搓丸”,制作“壮腰健肾丸”。通过层层手搓,同学们再次领悟到小小药丸的“来之不易”,从中药的筛选、提炼、炮制、储藏到运输,每一环节都深藏着中医药先贤们的“匠心独运”。


    

    红色基因浸润课堂,厚植家国情怀 

    师生们还参观了馆内红色党建展区,倾听“陈李济”早期创始人之一—杨殷的革命事迹。作为党的早期军事工作的重要领导者和情报保卫工作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以及广州起义的领导者和发动者之一,他把短暂的一生奉献给中国革命事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党支部书记农根林表示,中医药文明与民族复兴,脉搏相连,同频共振,先辈们以仁心仁术济世苍生,书写了“仁医大爱”的历史伟业。新时代青年应传承中医药先贤的家国情怀,以“仁心仁术”服务社会,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陈李济药厂“济世丹心”党建品牌)

(向陈李济药厂第三党支部赠书)

    本次活动,不仅是学院开展“思政第一课”的创新实践,还是陈李济药厂第三党支部与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党建引领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支部共建活动。朱晓峰向陈李济药厂第三党支部赠送10本学院党委编印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指示汇编》。

    

    以文化自信铸思政之魂,培育时代新人

    在总结讲话中,朱晓峰分享了自己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他表示,中医药作为传统医药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走访亲历,真切感受一代代中医药人对中医仁心仁术的追求,以及他们救国救民的民族大义精神。他勉励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医药学子,要肩负着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的重任,以实际行动践行“大医精诚”的精神,以科技赋能传统,创新突破,向世界展现“中国处方”的独特价值,为人民的健康事业贡献中医力量。

    通过“思政第一课”,暨南大学中医学院的同学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在心灵上受到了深刻的洗礼,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责任感。此次活动是暨南大学中医学院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实践,学院将持续探索“专业教育+思政教育”融合路径,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的中医药传承者。

(师生在陈李济药厂门口合影)

    

    学习感悟

    作为澳门学子,我站在“陈李二姓”创始人的画像前,触摸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邃脉动——泛着琥珀光泽的蜡丸在蒸晒炒炙间,从寻常草木蜕变为济世良方。当我亲手将蜂蜡揉捻成丸,温润触感如接续先辈的温度,非遗技艺不再是典籍中的铅字,而是化作掌纹里流淌的鲜活记忆,在党建红心的映照下永续相传。这座承载着中医药文化基因的殿堂,不仅让我们看见中医药传薪的壮阔,更让我们懂得:所谓传承,既是守护青囊中的草木春秋,更要以当代粤港澳台青年的视角,让岐黄之术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离馆时暮色渐浓,而心中那盏以中医药文化点燃的烛光,正在我作为中医传人的漫漫长路上熠熠生辉。

——2024级中医学本科生 秦靖雯(中国澳门)


    迈进陈李济中药博物馆,醇厚药香瞬间将我包裹。馆内展品、史料众多,静静诉说着“陈李济”四百多年的传承故事,处处彰显着济世救人的初心。

    参加这次“思政第一课”令我收获颇丰。我学习到了蜡丸的制作过程,认识到了在蜂蜡和木蜡的匠心比例下,蜡丸外壳防潮、控效的精妙设计,这让我不禁赞叹古人的巧妙智慧。随后,我们又参观学习了陈皮的制作工艺。在解说员细致入微的讲解下,我对陈皮有了更全面且深入的了解。最后,我们体验了药丸的制作,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操作,我才发现,看似简单的揉捻搓捏其实很考验匠人的力度,这让我更深刻领略到传统制药的严谨。

    这次的参观学习不仅充实了我的知识,而且让我对中医药传承者充满敬意,更坚定了我追随他们的步伐努力学习,治病救人的赤子丹心!

——2024级中医学本科生 容心玥(中国香港)


    今天,我们参观了陈李济博物馆,这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博物馆浓缩了“陈李济”四百多年的历史,从创业之初的“永久合作,同舟共济”到如今的“全球最长寿药厂”,让人深切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馆内的蜡壳药丸工艺展示令人惊叹,这是“陈李济”首创的包装技术,经过煮蜡、串圆子、蘸蜡等八道工序,可使药丸久存不变质。而百年陈皮更是镇馆之宝,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药用价值,见证了“陈李济”对中药品质的坚守。在这里,我们还体验了手工搓丸,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博物馆通过场景还原和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展现了中药传统制作工艺和“南药”文化。这次学习让我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陈李济“同心济世”的精神深感敬佩。

——2024级中医学本科生 陈嘉昕(中国台湾)





文字:黄雅訸、许佳倪

图片:容心玥、黄雅訸、许佳倪、高锦

初审:高锦、梁紫恩

复审:黄晓霞

终审:朱晓峰、金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