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杰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个人介绍


姓名:刘红杰

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医脑病学,中药毒理学,中医文化。

电子邮箱:hongjie_liu@jnu.edu.cn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现任中医学院副院长。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团体)。主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治法与组方规律研究》等课程。临床长于治疗神经、消化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省级及其他等各类课题10余项,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培养研究生20余人。





教学/科研成果





主持的代表性科研课题:

[1]基于SATB1/p21路径探讨养阴活血息风法防治帕金森的抗多巴胺能神经元衰老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82074306);

[2]艾叶急性肝毒性的TK-TD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0901936);

[3]基于“均匀设计-网络预测-实验验证”模式探讨龟芍平颤颗粒降低美多芭用量的抗帕金森病机制(广东省自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2019A1515010644);

[4] 中药艾叶多组分相互作用与急性肝毒性的关系(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编号 8451066302001807)。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1] Li-Juan Tan, Ying Yu, Ze-Hai Fang, Jiong-Lu Zhang, Hai-Liang Huang, Hong-Jie Liu. Potential Molecular Mechanism of Guishao Pingchan Recipe in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J]. Natural Product Communications, 2022, 17(8):1-12.

[2]刘红杰,张炅璐,董含秋,陈亮,何涛志,吴倩,房泽海. 基于均匀设计的龟芍平颤方联合多巴丝肼片抗帕金森病剂量配比筛选与验证[J].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36(1):163-168.

[3]刘红杰,何涛志,张炅璐,吴倩,谭莉娟,刘东东. 中药复方联合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系统评价及基础用药的筛选[J]. 中国中药杂志,2020,45(24):6043-6052.

[4]刘红杰,董含秋,陈亮,吴倩.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中药肾毒性的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9,30(5):622-629.

[5]刘红杰,董含秋,詹莎,陈亮,肖雅. 基于1H-NMR的艾叶挥发油急性肝毒性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4):827-832.

[6]Hongjie Liu, Lingxiu Chen, Zhe Zhang, Guozhu Geng, Wenjun Chen, Hanqiu Dong, Liang Chen, Sha Zhan, Tianhao Li.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adopar for Parkinson’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J].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2017,35 (6):404-412.

[7]Hongjie Liu, Sha Zhan, Yan Zhang, Yan Ma, Liang Chen, Lingxiu Chen, Hanqiu Dong, Min Ma, Zhe Zhang. Molecular network-based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liver injury induced by volatile oils from Artemisiae argyi folium[J]. 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7, 17 (1): 491.

[8]刘红杰,詹莎,李天昊,陈亮,陈灵修,张玉佩.艾叶挥发油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6):530-534.

[9]刘红杰.“精、气同出而异名”论[J].山东中医杂志,2016,35(1):5-6.

[10]刘红杰,李天昊,詹莎,陈灵修,崔会营,陈青山.四性、五味和归经对中药肝毒性预测价值的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5,26(5):708-713.

 

代表性著作:

[1]《中医文化概论》(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

[2]《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研究》(合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

[3]《茶酒的美容•保健•药用》(主编,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8月)。

[4]《中医诊断学研究进展》(副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23年8月);

[5]《龙华中医谈养生》(副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年8月);

[6]《中医基础理论》中英对照版(副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

[7]《中医基础理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编委,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6月);

[8]《中医基础理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编委,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8月)。


  获奖及荣誉





[1] 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教师〔2023〕4号文,3/11);

[2]第十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教育厅,粤教人函〔2022〕13号文,3/10);

[3] 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239号文);

[4]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粤卫[2019]9号文);

[5]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粤府〔2019〕26号文,7/7)。


 学术兼职




[1]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舌象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第一届);

[2]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一届);

[3]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委员(第三届,第四届);

[4]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委员(第四届);

[5]全国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联盟,理事(第一届);

[6]广东省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第二届);

[7]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届,第二届);

[8]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二届,第三届);

[9]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三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