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道 重点攻破-中医学院举办杏林大讲堂第23期

发布时间:2022-01-24 发布单位:中医学院



为持续提升学院科研水平,找突破寻增长,助力学院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 17日下午,中医学院线上举办杏林大讲堂第23期学术讲座。广东医科大学熊兴东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贺玖明教授应邀开讲,中医学院副院长何蓉蓉教授主持会议,学院50余名师生线上参会。

熊兴东教授作《环状RNA与血管衰老》的报告。首先,熊教授以circGNAQ为案例,以问题为导向介绍环状RNA“筛选—验证—分析结构—归纳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思路,并通过检测circGNAQ在原代细胞、体外细胞的表达,沉默、过表达进一步证实筛选物起到延缓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作用,进而探讨环circGNAQ调控内皮细胞衰老的可能机制。他通过探索特异性蛋白结合、与miRNA相互作用等多方式验证,根据检测结果再深入检测可能影响的下游因子PLK2,进而提出circGNAQ—miR146a-5p—PLK2可能是调控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通路,探索环状RNA如何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其次,熊教授提出circRNA基因的侧翼内含子区SNPs是否可以通过调控circRNA的生成进而影响疾病的遗传易感的疑问,通过大量的检测工作筛选出circFOXO3,以相同的circRNA研究思路,同时增加分层分析探讨circFOXO3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的关系,并继续探索circFOXO3的侧翼内含子区影响其表达水平的作用机制。

(熊兴东教授)

紧接着,贺玖明教授作《质谱成像空间分辨代谢组学与脑代谢时空研究》的报告。贺教授首先提出中枢神经系统的代谢稳态与时空变化是其认知功能的重要分子基础,但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复杂性对脑中药代谢及其效应的时空表征存在巨大挑战。随后他通过比较展现了几种脑代谢检测手段的优劣势,提出基于质谱成像技术的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熊教授通过呈现大鼠肾、大鼠脑、肿瘤组织代谢物的成像图,生动地展现质谱成像原理可达到检测组织中内源性代谢物的高灵敏和高覆盖分析。随后熊教授逐一展现质谱成像技术不需要放射性核素或荧光标记,即可区分整体动物组织微区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优势。此外,他还展现一组大鼠脑矢状面不同切片H&E染色图,分析多种物质的成像,带领师生深入认识代谢性极性代谢物在大鼠脑微区的特异性分布,进而可以得出神经递质代谢与调控在大鼠脑中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随后,熊教授列举了质谱成像技术在嘌呤代谢通路、肌酸及多胺代谢通路、奥氮平给药后等在脑内分析特征的研究案例,带领师生们系统认识该项技术的研究成果。

贺玖明教授

本期杏林大讲堂,再为师生献上一场学术的饕餮盛宴。杏林大讲堂212223学术讲座均以中医药学科为中心拓展,延伸朊病毒、代谢组学、环状RNA等多方面生命科学研究,拓宽研究视野的同时,在国内外热点难点研究上下功夫,多层面助力学院2022年国自然申报,助推交叉学科的延伸和发展,全面推动学院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工作更上阶梯。


图文:梁紫恩

初审:何蓉蓉

复审:黄晓霞




师生学习心得

  1. 方证研究中心邓丽娟副研究员
    熊教授给我们做了一个精彩的报告,他以两个circRNA为例,主要就circRNA 的形成、特异circRNA 筛选、鉴定及功能、研究思路、研究技术与工具等方面展开了介绍,并深入研究了circRNA在调控血管内皮细胞衰老和冠心病中的分子机制。熊教授的工作从整个课题的思路、得到很多阴性数据、遇到的实验困境等方面都给我有重要的启示,受益匪浅。特别是把实验数据与临床标本相互验证,让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寻找疾病诊断的标志物,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1. 2020级硕士研究生摆震宇

本次杏林大讲堂邀请熊兴东教授和贺玖明教授为我们讲解了很多新东西,使我们受益匪浅。其中,熊教授为我们引来了衰老相关的最新研究,以环状RNA角度讲解了血管衰老的相关机制研究,从环状RNA的定性,下游蛋白的炎症,相关miRNA的下游验证,相关血管衰老和体内外实验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见解,为我们拓宽的研究方向和提供更为多元的研究方法。而贺教授的质谱成像对脑代谢组学的研究分析,在目前的研究领域热门且新颖,从该技术的方法,应用来探讨代谢组学的相关研究,为组学分析提供新进展和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