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一
侯某,男,75岁,2022年12月24日初诊。
主诉:发热、咳嗽3天。
现病史:1周前患者儿子感染新冠病毒,并出现发热。患者与儿子有密切接触史。患者3天前开始出现发热,体温39℃,伴有畏寒、咽痒、咽痛、口干、鼻塞、流涕、咳嗽、咳白粘痰。体格检查:左下肺闻及少量湿啰音。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淋巴细胞比例下降,C-反应蛋白升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肺部CT检查显示左舌叶轻度感染。血氧饱和度指数为98。刻诊:发热,体温38.8℃,畏寒、咽痒、咽痛、口干、鼻塞、流涕、咳嗽、咳白粘痰;疲倦乏力、气促,能平躺;睡眠欠佳,食欲减退,大小便正常。其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中医诊断:咳嗽;表里同病,风热犯肺、痰热蕴结证。
西医诊断:1、肺部感染,2、新冠病毒感染。
治法:疏散风热,清热化痰。
处方:鱼腥草30g,蒲公英15g,黄芩15g,牛蒡子10g,荆芥穗10g,浙贝母10g,木蝴蝶15g,桔梗10g,炙甘草5g,生地黄10g,芦根20g,桑叶10g 。3剂,水煎服,日一剂。
2022年12月27日二诊:患者热退,无畏寒,无咽痛,仍有咽痒、咳嗽,痰色白清稀,痰明显减少,气喘。其舌淡苔白腻,脉滑。血常规示:C反应蛋白下降,中性粒细胞细胞比例下降。患者风热已散,内热已消,仍有痰湿蕴结于肺,予三子养亲汤加减,以温肺化痰,降气消食。处方:紫苏子15g,芥子10g,莱菔子10g,木蝴蝶15g,瓜蒌10g,芡实10g,厚朴10g。 5剂,水煎服,日一剂。
2023年1月1日三诊:患者无发热、恶寒、咳嗽、咳痰等不适,咽痒好转。轻微气喘,睡眠不佳,二便正常。其舌淡苔白,脉稍滑。守前方继续予温肺化痰、降气消食为法。处方:紫苏子15g,芥子10g,莱菔子10g,木蝴蝶15g,瓜蒌10g,芡实10g,厚朴10g,猫爪草15g,厚朴10g,山楂10g,甘草5g,合欢皮20g,牡蛎20g(先煎)。7剂,水煎服,日一剂。
1周后电话随诊,患者诉症状基本缓解,稍感乏力,嘱其在家中静养,避风寒。
按语:新冠病毒感染属中医疫病范畴,病势急,病情变化迅速,稍加懈怠即可能病入危重。本案患者发病3天已见肺部感染,其表证未解,又见里证,表里同病,根据症状、舌脉,辨证为风热犯肺、痰热蕴结证,治法以疏散风热,清热化痰为主。予桑叶、荆芥穗、牛蒡子疏散表邪,利咽消肿,木蝴蝶清肺利咽,鱼腥草、黄芩、蒲公英清热解毒,浙贝母、桔梗清热化痰,生地黄、芦根滋阴润燥。3剂后患者表里之热已清,但仍有咳嗽、气喘等症状,予三子养亲汤加减,本方适用于老年患者咳嗽、气逆痰痞者。患者年迈体虚,痰湿蕴结于肺,肺失宣降功能,因此出现咳嗽、喘逆、痰多胸闷、食欲不振等症。治疗应温肺化痰,降气消食。三诊时,患者各种症状有所缓解,守前方再加合欢皮、牡蛎以安心宁神。杨教授治疗发热时,强调首先辨明病位在表在里,区分病邪性质,灵活运用疏散、清热、温通、化痰、宣肺与肃肺的治疗法则,效如桴鼓。
郑重申明: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医案二
莫某某,男,43岁,2022年12月21日初诊。
主诉:发热、恶寒3天,咽痛1天。
现病史: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1℃,伴恶寒、头痛身痛,自服布洛芬缓释片1粒后症状缓解,体温降至38℃。热退后复升,伴随症状同前。1天前开始出现咽痛剧烈,如火烧感。遂求诊于杨教授门诊,刻下症见:高热40.0℃,午后为甚,伴恶寒,鼻流清涕,轻咳,头痛,咽痛如火烧状,吞咽加剧,全身关节肌肉酸痛,小腿以下感觉如同被冰覆盖,大便溏且呈臭秽,小便正常。查体:神清,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头颅无畸形、无外伤,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舌红,尖部较甚,苔薄白腻,脉浮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中医诊断:疫病;外寒内热、湿阻中焦证。
西医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治法:解表散寒、清解里热、化湿和中、扶正驱瘟。
处方:柴胡30g,黄芩15g,荆芥10g,防风10g,板蓝根20g,葛根30g,石膏60g(先煎),桂枝10g,白芷10g,炒苍术10g,藿香10g,连翘15g,黄芪20g,甘草10g,玄参15g,桔梗10g,生姜5片,大枣5枚,葱白3节。3剂,水煎服,日一剂。
患者服1剂中药后转为低热,无再服用西药退热药物,3剂药后无再发热,无咽痛等不适。
按语:新冠病毒乃疫疠之气,致病后可迅速传变。患者高热达40.0℃,伴有恶寒,为疫毒入侵肌表、正邪相争所致。外寒未解,病邪迅速入里化热,导致寒热夹杂、外寒内热之证,故鼻流清涕、轻咳、咽痛如火烧状、吞咽时加剧。疫毒较盛,困阻全身肌肉,故全身关节肌肉酸痛,病邪直犯中焦,湿阻中焦,故腹泻。其基本病机为疫毒外袭,热毒内盛、表里同病、湿浊中阻。治疗当解表散寒、清解里热、化湿和中、扶正驱瘟。杨教授选用经典名方荆防败毒散、柴胡桂枝汤、白虎汤化裁。方中柴胡、桂枝汤、荆芥、防风、白芷、葱白疏散风寒、驱邪外出,黄芩、板蓝根、玄参、连翘、桔梗清热解毒利咽,石膏、葛根清泄阳明之热,藿香、炒苍术化湿和中,黄芪顾护正气,以防治疫毒进一步入里。各药相互配伍,使得外邪得散,内热得清,湿浊得化,患者服药三剂后诉诸症消除。
在使用经方时,杨教授常常教导我们:
① 中医治疗疾病过程中,治病用药不在贵贱,组方不在大小,而在于方证相应,辨证准确。只要能够准确辨证,选用合适的药物组合,就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② 经方既可以按照原方运用,也可以加减化裁。在临床实践中,往往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辨证论证,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③ 经典是中医的基础,而临床实践则是治疗的根本。传承经典是中医事业的关键,但创新则是其灵魂。只有不断总结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进行创新,才能使中医不断发展的源泉。
④ 对于对经方不敢用、不想用、不会用的情况,杨教授教诲学生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首先要精研经典,掌握要旨,深入领会重要的条文,熟读背诵;其次,善于学习,汲取经验,不断学习古今医家的临床经验,深入体会和感悟,并积极实践,不断总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要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通过这些方法,可以逐步增强对经方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郑重申明: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