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钦河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验案一则

发布时间:2025-01-27 来源:中医学院

    陈某,男,39岁,2021年5月9日初诊

    主诉:左侧踝关节肿痛1天。

    现病史:1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踝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困难,无发热恶寒。既往病史:述半年曾有痛风病史。体格检查提示:左侧踝关节红肿,活动受限,局部皮温升高,压痛(+),舌淡红,苔薄白微黄,脉沉细。辅助检查:尿酸472μmol/L。

    中医诊断:痹病;湿热阻络证。

    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

    治法:清利湿热、通利经脉、消肿止痛。

    处方:四妙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炒苍术10g,黄柏15g,川牛膝15g,土茯苓40g,薏苡仁30g,黄芪15g,白术15g,防己20g,茯苓20g,秦艽15g,忍冬藤20g,白芷10g,白芍20g,白茅根20g,姜黄15g,炙乳香、炙没药各10g,醋延胡索15g,防风10g,徐长卿15g,砂仁10g(后下)。14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患者自诉踝关节疼痛明显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效不更方,继进14剂而关节肿痛消除。

    按语:痛风性关节炎属于痹病中的热痹。《内经》所言五脏痹、六腑痹、奇恒之腑痹、五体肢节痹,反映了痹病的基本内容,可见痹病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又分外痹与内痹。痹者闭也。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内经》所指的心痹、肺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络痹。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患者因饮食不当,内生湿热所致,故清热祛湿,通络止痛。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清热祛湿,活络止痛为本病的治疗法则。中医认为正气不足是痹病的重要原因,久病耗伤正气而虚实夹杂者,应扶正祛邪,且扶正有助祛邪。风邪胜者或久病入络者,祛风的同时应佐养血之品,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谓也;寒邪胜者,则应温经散寒通络;湿邪胜者,佐以健脾益气之品,使脾旺则能胜湿;热邪胜者,应清热祛邪,佐以凉血养阴之品,以防热灼营阴而病深难解。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是虚证、顽痹的重要治法。结合此患者症状分析,辨证应属热痹范畴,本证方用四妙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四妙散偏重于清热利湿,具有清利湿热、通利经脉、消肿止痛之功,而防己黄芪汤则偏重于益气固表和健脾利水,治疗表虚不固、外受风邪、水湿郁于肌表经络的症状,两方合用,内外湿邪并除,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郑重申明: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