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某,女,34岁,2022年4月12日首诊。
主诉:反复耳鸣2周。
现病史:患者述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耳鸣,呈吱吱作响,无伴头痛、头晕、目眩,休息后症状未减轻,听力欠佳,体倦乏力,腰部酸软不适,大便稀烂,容易腹泻,睡眠欠佳,平素作息不规律,时有情绪不稳,2022-3因月经量多,予以曼月环治疗,至今月经未来潮。舌淡尖红,舌苔厚腻偏黄,脉弦细。
中医诊断:耳鸣;肝郁脾虚证。
西医诊断:神经性耳鸣。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湿开窍。
处方:补肾聪耳方合交泰丸加减。
丹参30克,川芎12克,郁金15克,葛根40克,石菖蒲15克,杜仲20克,桑寄生15克,炒山药30克,炒白术10g,山茱萸15克,益智仁15克,黄连6克,肉桂3克,龙齿30克(先煎),党参20克,炒酸枣仁15克。14剂,水煎服,日1剂。
2022年4月26日复诊:患者述口服中药配合针灸、颈椎推拿治疗后症状减轻,但因感冒后,症状反复,曾到省内某三甲医院就诊,听力测试较前改善。经口服药物治疗,感冒未愈,听力模糊,伴鼻塞、咳嗽,咳痰色黄,无咽痛,无发热,但时感全身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浮。上方去益智仁、黄连、肉桂加虎杖、黄芪、黄芩、升麻,14剂,水煎服,日一剂。另以莲花清瘟颗粒、咳特灵胶囊对症处理。
按语:神经性耳鸣,是临床常见的耳部疾病,病因尚未明确,发病早期一周至一月内治疗,疗效较好,一般1至3年后出现听力明显下降,甚至继发耳聋。该病病情易反复,迁延不愈。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两者共同负责食物的消化吸收,转化为气血以滋养全身。脾胃虚弱可能导致气血生化功能不足,耳窍失去气血的濡养,进而出现耳鸣。脾主升清,脾气虚弱可能导致清阳不升,耳窍失养,发为耳鸣。脾虚运化功能失常,湿浊内生,痰湿上壅,阻塞耳窍,引起耳鸣。
药用郁金疏肝解郁;丹参、川芎活血祛瘀通络,改善供血;葛根生发清阳;石菖蒲、益智仁化痰开窍;龙齿、酸枣仁安定神志;山茱萸、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强筋骨;党参、白术、山药健脾气,使肝肾精血充养有源;黄连、肉桂引火归源;虎杖、黄芩清肺泻热、化痰止咳。黄芪、升麻生阳举陷。诸药合用,以健脾养肝益肾,解郁通络开窍为主,配合针灸、颈椎推拿,疏筋通络,相得益彰,故能取得满意疗效。
郑重申明: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