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钦河教授治疗冠心病验案二则

发布时间:2025-01-27 来源:中医学院

医案一

    梁某某,女,73岁,2020年1月6日初诊。

    主诉:反复心悸胸闷20年,加重伴头晕头痛3天。

    现病史:患者于20余年前开始出现心悸,胸闷,无胸痛,呈发作性,时轻时重,曾在省内某三甲医院门诊就诊,行心脏彩超示:1.左室舒张功能减退,2.轻度二尖瓣反流,3.轻度主动脉反流,4.轻度三尖瓣反流。颈动脉彩超:双侧颈动脉硬化。冠状动脉螺旋CT:冠状动脉轻度狭窄。诊断:冠心病。平素口服“波立维75mg qd、立普妥20mg qn”等治疗,心悸胸闷仍时有发作。3天前上述症状再发,心悸,胸部胀闷感,伴头晕,头痛,跳动感,无恶心呕吐,无恶寒发热,自测血压150/87mmHg,由家属陪同就诊。刻症见:神清,精神疲倦,心悸,胸部胀闷感,头部两侧胀痛感,头晕,呈漂浮感,左侧下肢麻木感,膝关节疼痛,无恶心呕吐,无恶寒发热,无腹痛腹胀,无耳鸣耳聋,双下肢无浮肿,口干不多饮,纳可,眠差,夜尿1-2次,大便干,舌淡,苔干黄厚,脉涩。

    中医诊断:心悸;肝郁脾虚,三焦失畅,心脉不利。

    西医诊断:冠心病。

    治法:疏肝健脾,畅达三焦,通利心脉。

    处方:柴胡10g,桂枝10g,黄芩15g,牡蛎30g(先煎),炙甘草5g,白术15g,天  花粉15g,补骨脂10g,杏仁10g 。7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2020年1月13日二诊:血压正常,精神好转,心悸偶发,胸部胀闷感消失,头部两侧胀痛感、头晕明显减轻,左侧下肢麻木感、膝关节疼痛减轻,口干不多饮,纳可,眠差改善,夜尿1次,大便正常,舌淡,苔干略厚,脉涩。症状减轻,继续服用上方7剂。

    2020年1月20日三诊:血压正常,心悸、头部两侧胀痛感、头晕明显消失,左侧下肢麻木感、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纳眠正常,夜尿1次,大便正常,舌淡,苔淡黄,脉细。效不更方,守前方继续服14剂,诸症消失。

    按语:杨教授认为,少阳不和、太阴脾虚、三焦失畅可致胸阳不振、血脉不利。心悸病位虽在心,但细审其因,谨辨其证,还涉及肝、胆、脾、三焦,治宜和解少阳,温补脾阳,畅达三焦,通利心脉。

    该患者肝胆气郁,经气不利,故以头部两侧胀痛为主,少阳气郁易化热伤阴,可见苔干黄厚、脉涩;久病太阴脾虚,气血亏虚,故舌淡、精神疲倦,脾阳不足,清阳不升,脑窍失养,出现头晕;三焦气机不利,致胸阳不振,无形之气凝结不开,故心悸、胸部闷胀感;三焦气化失常,气不化津,津液不能输布上承,且筋脉失于滋润濡养,故口干不多饮、左侧下肢麻木、膝关节疼痛。

    本案杨教授予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方中柴胡、黄芩合用,一散一清,旨在和解少阳;桂枝、天花粉并用,一温一寒,功在寒热同调,既能通阳化气亦能清热生津;然观其脉证,尤以热证为甚,遂去辛温之干姜,重用咸寒之牡蛎,散气机之凝结,兼以重镇安神;佐以杏仁开降胸中之气,俾全身气机通畅,则一身津液流畅,同时又能润燥滑肠;配伍补骨脂、白术温补脾肾、固精缩尿;配用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振奋胸阳、通行心脉。本方药简力宏,取仲景经方之义,并结合患者体质,辨其寒热虚实,灵活加减化裁,旨在疏肝健脾,畅达三焦,化气生津,通利心脉。

    郑重申明: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医案二

    易某某,女,79岁,2020年1月9日初诊。

    主诉:胸闷气促1月,加重伴烦躁1天。

    现病史: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闷,气促,活动后加重,无胸痛,无肩背放射痛,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偏侧肢体乏力麻痹等不适。曾在广州市内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行心脏彩超示:1.主动脉硬化,右侧膈基底段稍增厚,2.左室舒张动能减低,支持高血压性心脏改变,3.主动脉瓣、二尖瓣及三尖瓣轻度返流。诊断:1.冠心病;2.心力衰竭;3.高血压3级很高危组。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斑、改善循环、营养心肌等治疗后好转出院。1天前上述症状再发,出现胸闷,气促,活动后加重,烦躁,行为怪异如有神灵,头晕,无胸痛,自行服药(具体不详),休息后不能缓解,遂来我院中医科就诊。刻症见:患者神清,精神疲倦,近期记忆减退,烦躁,行为怪异如有神灵,胸闷,气促,活动后加重,无胸痛,无头晕头痛,无肩背放射痛,无恶心呕吐,无偏侧肢体乏力麻痹等不适,二便调,纳差,夜间时有幻觉,眠差,舌质红,少津,苔黄腻,脉弦涩。

    中医诊断:胸痹;少阳不和,胆热扰心,痰瘀闭阻。

    西医诊断:1.冠心病;2.心力衰竭;3.高血压3级很高危组。

    治法:和解少阳,宁心安神,化痰祛瘀。

    处方: 桃仁15g,红花10g,石菖蒲15g,远志15g,党参15g,酒川芎10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柴胡10g,黄芩10g,炙甘草5g,姜半夏15g。7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2020年1月12日二诊:患者神清,精神好转,近期记忆有所恢复,烦躁消失,未出现行为异常,胸闷,无胸痛,无头晕头痛,二便调,纳眠改善,舌质红,多津,苔薄黄,脉弦涩。继续服用上方7剂。

    2020年1月19日三诊:诸症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守前方7剂,巩固治疗。

    按语:该患者年老体虚,脏腑功能日渐衰退,心气不足,胸阳不振,则运血无力,致瘀血内停,而瘀滞则气阻,气阻则痰凝,痰瘀互结,郁久发热,故苔黄腻,痰瘀痹阻心脉,心脉失养,故胸闷,气促,活动后加重;少阳三焦不利,气郁化热,胆热上扰于心,心主神明功能异常,出现记忆减退、烦躁、行为怪异如有神灵、夜间时有幻觉;舌淡,脉弦涩均为心气不足,痰瘀痹阻之象。

    杨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心,属本虚标实之证,心气不足为本,痰瘀痹阻为标,治宜和解少阳,宁心安神,化痰祛瘀。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中柴胡、黄芩相配伍,专走少阳以解胸膈之满闷;重用龙骨、牡蛎矿石类药物镇心安神、调和阴阳;辅以远志、石菖蒲安神益智、开窍豁痰;佐以半夏燥湿化痰,加用桃仁、红花、川芎以助活血祛瘀、通利心脉;党参、甘草益气和中。全方立足于和解少阳,配合化痰祛瘀之法,使三焦通利,气化以行,热祛魂安,心脉通畅。

    郑重申明: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