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一
患者,男,47岁,2023年9月30日初诊。
主诉:右上腹疼痛不适1月余。
现病史:患者述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不适,呈隐痛,部位固定,进食油腻食物后右上腹隐痛加重,疼痛持续2-3分钟后可自行缓解。曾查肝胆胰脾彩超示:1.肝脏实质回声增粗2.胆囊壁稍强回声团(符合胆囊息肉样病变声像)。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查示:“肝脏硬度11.7kPa”。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查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6426.0↑”、“乙肝病毒e抗体 0.006↓”、“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0.01↓”。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查示“1.54E+05”。刻症见:右上腹隐痛,部位固定,精神欠佳,胃纳差,睡眠欠佳,二便正常,近期体重未见明显变化,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
中医诊断:积聚;肝郁脾虚,痰瘀互结证。
西医诊断: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肝纤维化(F2-F3),3.胆囊息肉。
治法:健脾祛湿,活血行气,软坚散结。
处方:赤芍10g,茵陈15g,茯苓15g,猪苓15g,净山楂20g,丹参30g,醋莪术15g,醋三棱15g,牡蛎先煎30g,山药15g,白术10g,干姜5g,炒白扁豆20g,当归10g,醋鳖甲(先煎)30g,麦冬5g,黄芪破壁饮片4g,猫爪草15g,溪黄草30g。7剂,水煎服,日1剂。
随后4个月,患者多次复诊,自诉腹部疼痛等症状好转,守上方随证加减治疗。
2024年1月29日复诊:患者服上述中药4月后,自觉右上腹疼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二便正常。查肝胆胰脾彩超示:1.肝光点稍增粗2.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声像。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查示:“肝脏硬度 9.79kPa”。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查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250↑”、“乙肝病毒e抗体 2.23↑”、“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10↑”。
按语:肝主疏泄而藏血,与胆府相表里,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疏泄正常,则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若肝失疏泄,则脾气不运、胆失通降,胆汁排泄失畅,郁积胆腑,发为积聚。治以疏肝利胆、健脾祛湿、活血行气、软坚散结。
该患者已有肝胆慢性疾患,肝胆不利,疏泄失常,致脾失健运,脾土壅滞,而脾主大腹,可见右上腹隐痛;脾虚不运,湿浊不化,食气难消,故纳差、进食油腻后隐痛加重;肝胆气机疏泄不利,进而气病及血,导致经络瘀阻,因此疼痛部位固定,是以病在血分。
本案杨教授予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方用茯苓、猪苓、山药、白术、炒白扁豆、黄芪、净山楂以益气健脾补肾,以助脾胃运化之功;醋莪术、醋三棱、醋鳖甲、猫爪草、牡蛎、丹参、当归、赤芍以软坚散结、养血活血、化瘀行气消积;茵陈、溪黄草以清热祛湿利胆腑。恐清利湿热及消伐太过,伤胃劫阴,故佐干姜温中、麦冬滋阴益胃。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祛湿、软坚散结、活血行气之功,俾使肝气条达,气血周流,彰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义。
郑重申明: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医案二
何某,男,25岁,2024年1月24日初诊。
主诉:右上腹疼痛不适3年余。
现病史:患者述3年来反复出现右上腹胀满疼痛,曾在当地医院检查及对症治疗,仍反复发作,2023年5月3日查肝胆胰脾彩超示:1.肝实质回声明显增粗增强(注意肝硬化)2.肝右前叶实性结节声像(肝血管瘤?10mm*8mm)3.脾大(125mm*52mm)。刻症见:右上腹疼痛不适,乏力,时有口干,胸痞脘闷,食纳可,夜寐欠佳,多梦,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苔厚腻,脉弦细。
中医诊断:肝积;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证。
西医诊断: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肝硬化。
治法:疏肝健脾,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处方:乌梅15g,薏苡仁30g,夏枯草15g,山慈菇15g,鸡内金10g,皂角刺20g,土鳖虫10g,猫爪草15g,淡竹叶10g,醋莪术15g,醋三棱15g,醋鳖甲30g(先煎),茵陈15g,牡蛎45g(先煎),黄芪30g,丹参30g,赤芍20g,白术10g,木香15g(后下),桂枝10g,当归10g,陈皮10g,党参15g。30剂,水煎服,日1剂。
2024年2月19日二诊:患者诉右上腹疼痛有所缓解,乏力、胸闷脘痞减轻,睡眠改善,无明显口干,上方去淡竹叶,加六神曲15g、干姜5g,继服30剂。
2024年3月18日三诊:患者诉右上腹仍有轻微胀痛,无明显乏力、胸闷脘痞,夜寐安,前方去桂枝,加肉桂5g(后下)、虎杖20g,继服30剂。
2024年4月17日四诊:患者诉今晨血压150/85mmHg,右上腹无明显胀痛,无其他特殊不适。2024年4月13日查肝胆胰脾彩超示:1.肝粗图像2.肝右前叶稍强回声结节(5mm*5mm)3.脾大(123mm*39mm)。前方加鸡内金10g、夏枯草15g、钩藤30g(后下),继服30剂。
按语:杨教授认为,肝体阴而用阳,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气血正常运行,肝脏方可条达疏畅,若气滞血瘀,导致肝络失和,则会形成癓瘕,治宜行气活血、软坚散结。该患者久病伤及气血,局部气血不通,郁于肝经,形成积聚,故右上腹疼痛不适、舌质暗红、脉弦细;津血同源,由于瘀血阻络,气机阻滞,化源不足,津液不能上承于口,则出现口干;病程日久,脾虚失运,气血亏虚,则四肢不荣,出现乏力;脾虚导致水液代谢失常,痰湿由生,枢机不利,故胸痞脘闷、苔厚腻。
本案杨教授予以鳖甲煎丸加减,方中重用鳖甲、牡蛎潜镇之品以软坚散结,活血消癥,配山慈菇、猫爪草、皂角刺以加强清热化痰散结之功,丹参、赤芍、当归、陈皮、木香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三棱、莪术、土鳖虫助破血行气、消积散痞,佐夏枯草、茵陈、薏苡仁、淡竹叶、乌梅以清热祛湿、生津止渴,黄芪、党参、白术、桂枝、鸡内金以补气健脾、温中通阳、健胃消食。全方配伍严密,立足于气血同调,使气滞得通,血瘀得散,气血通畅,则癥瘕得消、痞块得散。
郑重申明: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医案三
赵某某,男,59岁,2022月7月19日初诊。
主诉:右胁肋部疼痛不适2月余。
现病史:患者述30年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间断服用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治疗。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胁肋部疼痛不适,痛如针刺,疼痛频发,伴巩膜黄染,口干口苦。肝胆胰脾彩超示:1.弥漫性肝损伤,考虑肝硬化,内见类结节样稍高回声,增生结节?2.胆囊壁毛躁,胆囊沉积物声像3.脾稍大。肝功能:AST 45U/L、ALP 218U/L、TBIL 21umol/L、IBIL 15umol/L。刻诊见:精神疲倦,右胁肋部疼痛不适,如针刺,剑突下少许胀感,巩膜发黄,伴口干口苦,呕吐痰涎,饮食一般,睡眠差,大便正常,夜尿多,舌黯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肝积;湿热内蕴,气血凝结证。
西医诊断: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肝硬化失代偿期。
治法:清利湿热,活血行气,软坚消癥。
处方:北柴胡20g,白芍10g,甘草10g,枳壳10g,鸡骨草20g,茵陈30g,蒲公英15g,丹参30g,郁金15g,煅牡蛎30g(先煎),牡丹皮15g,赤芍20g,枸杞子10g,醋鳖甲30g(先煎),醋龟甲15g(先煎),醋延胡索15g,14剂,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口服。
2022月8月16日二诊:精神良好,肝区疼痛减轻,剑突下无胀感,巩膜轻微黄染,少许口干口苦,无呕吐痰涎,饮食尚可,入睡难,大便可,夜尿多,舌黯红苔黄腻,脉弦滑。上方加炒酸枣仁15g,盐杜仲15g,继续服用14剂。
2022年9月20日三诊:精神良好,肝区、剑突下无特殊不适,巩膜黄染、口干口苦诸症皆减,纳佳,睡眠较前改善,二便尚可,舌红苔黄,脉弦缓,守方继进4月余。
2023月2月18日复查:AST、ALP、TBIL、IBIL恢复正常,彩超示:肝脏回声稍增粗。
按语:杨教授认为,湿热疫毒易内侵肝胆,邪盛日久,致肝失条达,疏泄无权,气机不畅,血络失和,最终形成肝硬化,治宜清利湿热,活血行气,软坚散结。
本案患者感受湿热疫毒多年,损及肝体,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久则血伤入络,故肝区以刺痛为主、舌黯。湿遏热伏,熏蒸肝胆,导致胆汁外溢,故巩膜发黄;湿热困阻脾胃,致使脾不运化,清阳不升,浊阴上逆,故精神疲倦、饮食一般、呕吐痰涎;舌苔黄腻、脉弦滑均为湿热互结之象。
本案杨教授予以鳖甲煎丸加味,方中鸡骨草、茵陈、蒲公英、牡丹皮以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保肝降酶,北柴胡、枳实、郁金以疏肝解郁、理气宽中,丹参、赤芍、醋延胡索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枸杞子、白芍、煅牡蛎、醋鳖甲、醋龟甲以补养肝肾、滋阴潜阳、软坚消癥。本方运用清、利、疏、活诸法,以使湿热瘀毒之邪得解,肝胆气机条达,血脉畅行,则所患疾病得愈。
郑重申明: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