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传统医药重要国际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5-09-16 来源:中医学院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暨南大学中医学院脑病个性化防治跨学科研究所所长,中医药调控脑-外周稳态与大健康粤港澳联合实验室陈刚教授和青年教师张海楼指导下,中医学院本科生谭靖雯、符珍珍等在传统医药学研究领域重要国际期刊《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民族药理学》)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题为“Sijunzi Decoction treatment improved depression with qi deffciency/fatigue in the strain-dependent manner,involved in anti-inffammation in the hippocampus and muscles”。该研究运用现代遗传学原理,从行为表型、药物干预反证,以及脑-外周炎症生物学机制等,客观展示中医辨证论治气虚型抑郁症,实施分层化差异化治疗的科学内涵。该文摘要的结论处明确写道“此研究首次利用动物遗传学原理,提供了科学证据展示中医辨证论治分层治疗抑郁症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图一:论文首页

    重度抑郁障碍(MDD,简称抑郁症)是一种复杂却常见的疾病,是全球疾病负担的重要来源。部分抑郁症患者出现精力不足、言语懒缓等疲劳相关症状,是抑郁症临床诊断的重要标准之一,当然也有部分患者不表现疲劳症状。目前,抑郁症伴疲劳的西药抗抑郁治疗结果不令人满意,既能缓解抑郁又能减轻疲劳的药物才能带来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抑郁症伴随的疲劳与中医气虚非常相似,四君子汤(SJZD)是中医经典的益气养血复方,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用于治疗气虚证。“疲劳/气虚型抑郁症是否可作为一种抑郁症类型”“是否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基础”“中医采用四君子汤对证治疗是否合理有效”等这些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亟需得到科学阐明。

    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行为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Balb/c遗传品系小鼠可产生稳定的气虚型抑郁症行为,其生物学特征为海马脑区和肌肉的炎症同时高表达,都被四君子汤逆转而病证改善;非气虚型抑郁症模型只有海马炎症,四君子汤对其无反应。研究首次从行为遗传学角度提供了科学证据,支持对抑郁症等疾病进行分层治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同时为开发治疗气虚/疲劳型抑郁症的疗法提供了新思路。

图二:经过同样慢性应激后,Balb/c小鼠表现为伴气虚的抑郁,四君子汤通过减轻肌肉-脑炎症对其起效;129/S1小鼠表现为不伴气虚的抑郁,对四君子汤治疗无反应


    本研究论文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为暨南大学中医学院本科生谭靖雯符珍珍和研究生韩明芝陈刚教授和青年教师张海楼为共同通讯作者。此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等基金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ep.2025.120380




  

来源 | 陈刚教授课题组

初审 | 张海楼 罗莎莎 张志超 高锦
 复审 | 黄晓霞 李晓娟 陈刚
 终审 | 朱晓峰  金学刚